11月14日,由广东院士联合会牵头举办的西丽湖论坛的平行论坛——大湾区智慧城市院士论坛在深圳成功举行。
论坛结合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战略研究”中期成果汇报,以“双碳战略与智慧城市”为主题邀请了40多位院士专家围绕智慧建筑、智慧政务、智慧产业、智慧交通、网络安全、绿色低碳发展等议题以主旨报告及沙龙对话等方式参与论坛。
与会专家指出,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、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,城市发展仍然面临不平衡、不充分的问题。因此,加紧推进双碳目标、建设生态智慧城市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。
在“双碳”战略目标下,如何实现城市建设“智慧”“双碳”一把抓?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指出,智慧城市涉及领域很多,涉及专业非常细分,不同领域、行业、技术学科应交叉融合、形成合力,最终形成可行的工程逻辑。
郭仁忠建议将城市问题挖掘出来,把技术形成体系,体系形成理论,理论再返回来形成工程逻辑,再服务于智慧城市,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相关的体制机制和法治来统筹和协调。
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、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刘耀林认为,从智慧城市来讲,时空大数据是它的基础和底板,时空大数据包括对地观测数据以及社交网络大数据。如何把大数据变成符合智慧城市所需要的数据?刘耀林表示,要对大数据的质量评价、纠偏,还需提升智慧感知能力,比如对于智慧空间,要全过程、全要素、全方位地对城市进行感知,获得实时感知,应对城市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并及时纠正。
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、地球系统科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李满春提出,从目前的实践来看,全国各省/市/县在《国土空间规划》的编制和实施上,坚持了三个方面的理念:一是生态文明理念,重点是底线和顶线思维;二是量力而行,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时候,充分考虑水土资源对于国土空间利用的支撑能力;三是科学发展,既要优化,又要治理。
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、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表示,广东的高温天气是持续的,温度只要升高1℃,要想把它降下来,大概产生10%-15%的能源损耗。也就是说,升高1℃,就浪费15%的能源(即浪费电、钱,或者多交碳)。狭义建筑的碳排放大概在全国占20%,广义来看,把与它相关的材料、运输等都计算进去,大概占50%。因此,要在建筑方面做到绿色低碳,应该以设计为先导,而不是设计好之后再包装成绿色建筑;其次,在建筑设计上有气候缓冲器、分时分区对待方法、拔风处理。
广州交通大学(筹)党委副书记邢锋指出,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说,每个阶段都有减排措施。一方面可以减少总体的建筑材料;另一方面可尽量用低碳建材代替高碳建材。此外,建筑废弃物可做绿色消纳,达到资源的再利用。邢锋建议将建筑废弃物使用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,建立数据库,体现哪个地方需要新建、哪个城市有更新需求,以及新建的结构需要什么样的建材产品,并优先采用废弃物的处理产品。
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表示,时空基准是一切地理信息的表达基础,目前主要通过卫星导航的定位来表达,比如北斗,所以时空信息、定位导航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,时空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,与传感器系统、通信系统、大数据处理系统一样,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第四大基础设施。
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中平表示,何镜堂院士提到的地域性、文化性、时代性,是从另一方面回应碳中和以及低碳策略。吴中平举例称,何镜堂工作室以一座30年代的旧建筑改造而成,是院子、旧建筑和室外环境结合在一起的全新舒适的工作环境,这即是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创造一个不同于高楼大厦的工作环境,因地制宜。
记者在会上获悉,广东院士联合会是全国唯一由院士自主发起、院士自愿组成的全省性科技社团,于2016 年落户深圳。目前,登记在册的会员院士有332位,密切联络服务院士达556位。
深圳市政府副市长张华表示,希望落户深圳的广东院士联合会继续发挥自身优势,在联络、服务院士、汇聚创新要素、推进协同创新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,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,为深圳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智库支持和人才保障。深圳市政府将持之以恒全力为院士专家们做好服务保障工作,为专家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