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新兴科技与治理体系深度融合,以及其实践应用场景的丰富和理论探索的深入,中国正在迈入数字城市建设新时代。数字城市建设,也将释放更多红利。不完全统计,全国各省市今年公布的未来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超过50万亿元,其中今年投资计划超过8万亿元。据中国银行研究院测算,全国2020年新基建投资规模约为1.2万亿元,约比去年增加4000亿元。显然,未来十年谁能抓住数字经济、智慧经济的先机,就能掌握未来经济的话语权;把握新基础设施发展的新机遇,就能实现换道超车。12月19日-21日,由中国市政工程协会、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、长沙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内首个聚焦市政工程产业的博览会——2022市政工程建设产业博览会(以下简称“市政博览会”)将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举办。2022市政博览会以“新时代、新发展,新基建、新市政”为主题,将规划近5万平米的展览面积集中展示我国市政工程领域科技创新、设施设备研发制造成果。

“新市政”建设成投资热点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指出“加快数字化发展,建设数字中国”,从顶层设计、财政资金、项目规划,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支持。而智慧城市的核心,在于运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带动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和服务智慧化发展,提升城市运行效率。这也意味着“新市政”建设与过去几十年重点发展的传统基础设施包括交通、邮电、供水、供电、商业服务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不同。“新市政”建设将着眼于交通系统、水系统、能源系统、环卫系统、园林绿化系统、信息通信系统的主要发展指标的全面提升,基础设施的体系化、品质化、绿色化、低碳化、智慧化发展,以及建设宜居、绿色、韧性、智慧、人文城市的目标,具有产业链长、影响领域和范围广、高技术聚集等特点。如今,“新市政”已经成为投资热点。近年来,全国各省市纷纷推出大规模的“新市政”投资计划。上海市推出的《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(2020-2022年)》,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,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。北京市推出的《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(2020-2022年)》,提出聚焦“新网络、新要素、新生态、新平台、新应用、新安全”六大方向,到2022年,基本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,对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活力、经济发展质量、公共服务水平、社会治理能力形成强有力支撑。山东省也推出了《数字山东发展规划(2018-2022年)》,前瞻布局以5G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,持续推动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,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。到2022年年底,全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。而广东省今年7000亿的重大项目投资中其中近千亿投向了新基建领域。江苏省出台的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消费的“29条”举措,全力造新基建、激活新消费、深耕新制造,加快构建数字产业体系、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。中制智库的研究显示:目前,中国有超过500家企业深度参与新基础设施建设,成为技术创新、产业创新的主体。其中参与人工智能、充电桩和大数据产业链的企业数量最多,超过了100家。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投资为主不同,民营经济成为新基建的主力军,5G领域,非国有企业占比达到77%;人工智能领域中民营企业占比达83%;大数据领域非国有企业占比分别达到79%。“新市政”的巨大红利效应,带来了投资多元化,显示了巨大的市场活力。